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区块链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及区块链后的下一个风口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叶大清: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要百花齐放
文章摘要: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叶大清建议,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要百花齐放,要打破地域限制、创新思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要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综合能力,打好“组合拳”。
近日,由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时报社、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联合主办,河南省金融学会承办的中国普惠金融理论创新座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普惠金融理论内涵与外延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对普惠金融理论的突破”“普惠金融立法思想、框架和内容”等主题展开座谈,并实地考察了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
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世界银行召开的小额信贷年会,而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不断地丰富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货币信贷、差异化监管、财税政策及地方配套支持、普惠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政策框架。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升级版)》《G20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实施框架》,确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框架,建立更完善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不断推进普惠金融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纵深发展,在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所谓普惠金融,普是指普及,旨在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让所有的群体都能平等地获得金融服务;惠是指惠及、优惠,旨在成本可负担,要以适当的成本和商业的方式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人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在发言中表示,普惠金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之外的第四大金融支柱。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发展普惠金融首先要触达,要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普惠金融体系要代表最广大、最多数的群众利益,要充分利用数字金融技术推进普惠金融向“普”和“惠”两个维度的发展。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普惠金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黄国平提出,在政策实践层面,发展普惠金融要减少金融压抑和金融排斥,提升金融的可获得性;在理论层面是从盈利性金融向人本金融转化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莫秀根认为,发展普惠金融是强调金融服务的社会属性,是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将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徐诺金认为,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区块链 、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打造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服务线上化办理,优化普惠金融实现路径,破解传统普惠金融面临的成本高、效益低、风控难的问题,真正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分享的一份调查来看,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的利器是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融资,有近九成的样本银行开发了线上普惠金融产品。在新兴技术应用方面,超过九成和七成的样本机构运用的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肖翔认为,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要强调技术的适用性。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叶大清建议,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要百花齐放,要打破地域限制、创新思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要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综合能力,打好“组合拳”。 京东 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龚瑾认为,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普惠金融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量,拓展了新的蓝海。
发展与风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防范风险是促进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民银行研究局的雷曜提出,要关注普惠金融,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流动性风险的新特征,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识别和防范道德风险中的途径。 宜信 高级副总裁刘大伟认为,要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尽快建立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
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徐诺金建议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普惠金融促进法,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健全国家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普惠金融发展顶层设计的法治化。徐诺金提出:“将享受基础金融服务确定为我国公民的法定权利,将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明确为金融机构必须承担的义务。”来自人民银行条法司的张念念认为,关于普惠金融的立法,要选择好平衡点,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要让机构能够自觉履行义务,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蚂蚁金融集团研究院副院长邱明提出,金融数据的 共享 和使用,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抓手,金融数据共享应该作为普惠金融促进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考虑。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的蒋润东认为,普惠金融促进法要与普惠金融的时代性相契合,要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视角来考虑立法问题。
2016年12月,兰考县获批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普惠金融的种子已在兰考这片沃土上扎根萌发。据兰考县常务副县长王彦涛介绍,普惠金融对兰考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兰考县城乡居民对普惠金融的获得感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改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兰考的党员干部对金融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座谈会后赶到兰考进行实地考察,对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形成的“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体系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找到破解普惠金融落地难的有效途径,给予高度评价。
(原标题: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金融导向 中国普惠金融理论创新座谈会综述)
解码央行数字货币 | 保险:“过客”还是“归途”
降低投保门槛、筑牢“防火墙”
对于数字人民币,有业内人士认为,数字人民币与保险的结合,将在安全性、强制性、便捷性、经济性等应用优势上为保险产品“添砖加瓦”,进一步降低投保门槛。
在安全方面,数字人民币以央行信用为担保,基本不存在倒闭、人民币无法取出的风险。在强制性方面,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偿性,国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接受,否则即为违法。
在便捷性方面,数字人民币具有双离线支付的特点,无手机信号情况下依然可以使用,只要装有数字人民币钱包,拿在一起碰一碰,就可以方便完成转账支付。而在经济性方面,数字人民币不像电子货币一样存在手续费问题。
“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很可能是零手续费或极低手续费,这将促进微小金额保险的大量出现。” 浙江永旗区块链 科技 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洪蜀宁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推行,将可能降低投保门槛,使得保险期限更加灵活,产生如按天、按小时甚至按秒计算的保险产品。
以车险为例,洪蜀宁预测,未来可能会出现只有开车时才收取保费的模式。
多方受惠数字化转型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在未来对整个保险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站在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上看,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管王言提出,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将被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对于保险业经营的价值也将被进一步释放。
“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将夯实我国数字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化)全球竞赛的竞争力。”王言表示,数字人民币可能为保险业金融机构带来创新的土壤和重要的基础设施,尤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
王言解释称,数字人民币把钱从根本上进行了数字化,也就是说人民币从发行、流通、存储、投资到跨境流动等所有环节都可以变成“数据”,这为金融 科技 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甚至物联网来链接和处理这些数据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王言认为,未来数字人民币可能将在支付以及投资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未来消费者在接收和支付人民币时,多了‘数字人民币’一种无现金选择。其次,要让消费者接受和支付时愿意选择数字人民币,可能需要包括央行、财政部以及国有企业等部门提供政策性便利或优惠。”
“数字人民币是一个导火索,全面应用必然对全行业的基础设施提出要求,保险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表示,如何更好地考虑结合数字人民币,融合数字人民币的数字网络特性,推出以数字人民币存储介质相关的财产保险为例的相关新业务,提前做好基于数字人民币的相关战略规划是重中之重。
同时,刘峰也认为,数字人民币的背后是数字经济战略的集中体现,而传统的保险业在数字经济全面深化过程中必然也会加速其全面电子化、移动化、智能化。同时,数字人民币给保险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换代,还带来因新技术革新升级产生的技术要求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块链存证技术是怎么回事?
一、区块链存证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运用:
区块链,因其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全程留痕、可溯源等特点,为知识产权区块链存证奠定了基础。
当作品完成以后,用户把数据上传到区块链,作品数据会以Hash值的形式存储到区块链上,进行区块链存证保全,实现证据固化和区块链保存,有效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
一旦产生纠纷,用户可直接把区块链存证证据上交法院,有效提高维权效率。
二、区块链有哪些政策:
最高人民法院网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条: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
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中指出,各级人民法院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电子数据规则的适用,认真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对证据的调查、认定和采信的影响。
区块链存证,打通知识产权数据信任的“最后一公里”。
关于区块链打通最后一公里和区块链后的下一个风口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区块链打通最后一公里
评论列表